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推动牧区生产力发展,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,扎河乡严格落实县委、县委组织部关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关部署要求,以实现“村级增收、牧民致富、基层稳定”为目标,创新思路,多措并举,结合本地实际,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,取得显著成效。
振兴“主导产业”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“造血”
扎河乡受地理环境影响,发展经济结构单一,畜牧业是当地牧民收入的唯一路径,近年来,扎河乡开拓创新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多次召开“村民大会”、党员和群众代表会,问计于民,寻求致富良方,发展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重要工作任务,用活用好“集体资产、草场资源、特色产业”三驾马车,因地制宜,持续巩固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,秉持“要致富、靠畜牧,挖穷根、兴产业,可持续、抓生态,先育点、后连片,建公司、联牧户,拓市场、增收入”的36字方针,走“党支部+党员+合作社+贫困户+牧户”的发展路子,四村均成立了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”,有效增强了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,提高了村级组织致富领富能力,目前共累计注入资金2446万元,切实增加集体经济收入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整合“草场资源”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 “壮骨”
扎河乡作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区和缓冲区,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,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,深知保护生态的重要性,近年来,通过建立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” 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生态治理项目,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,筑牢生态产业根基,采取草场轮牧、季节性休牧的放牧方式,由原来的散养模式转变为现如今规模化、集约化模式。同时解放部分劳力开展生态巡护工作,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,草原广阔翠绿,河流清澈流淌,成群牛羊点缀其间,越来越多的迁移户通过草场承包、股份合作、参与劳务等方式与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”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,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,在有效增加草场恢复率、扩大特色畜牧业空间的同时,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。
汇聚“群众合力”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“鼓劲”
扎河乡达旺村位于治多县西北方向,距离县城175公里,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157.88万亩,总人口492户1645人,2015年7月投入资金20万元,建立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”。同时积极协调各结对帮扶单位分类施策进行帮扶,通过申报项目、争取资金、提供技术、捐助物资等方式,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。现如今合作社共融入资金213万元,1352人412户入社,整合草场5.8万亩,拥有牲畜1833头/只。今年村“两委”通过召开党员大会、村民大会、村集体经济会议,专题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,最终全乡1645名牧民一致通过依照每人“一头牛、一只羊”的入股模式,加入到“村级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”,共折合人民币1234万元;为有效保障牲畜出栏率,并一致决定合作社在三年内不予分红,预计三年后人均分红额达1000元;同时,为可持续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,建立“4411”分红制度,40%用于牧户分红,40%用于继续扩大村集体经济建设,10%用于党组织建设,10%用于生态文明建设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率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资产“破千万”大关。
细化“管理举措”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“护航”
积极引导各村出台制定村集体经济积累考核管理办法,加强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,健全完善支出审批、财务公开、民主监督、一事一议等制度,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,实行村务公开、确保村集体经济财务公开、公正、透明,防止集体资产、资金、资源流失和浪费。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到年度目标考核中,作为村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,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。引入优秀人才,聘用本乡内高中以上学历人员,逐步成为合作社中坚力量,实现管理层综合素质提升,为合作社宏观发展、制定长远发展,解决存在困难问题,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