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玉树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,认真学习省委涉藏交界地区风险防范工作座谈会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《青海省全面加强涉藏交界地区“党建长廊”建设十五条措施》,始终以促进涉藏交界地区党建融合、治理融合、发展融合为目标,以组织联建带动工作“六联”,聚力打造一条服务群众、引领治理、推动发展,促进交界地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“党建长廊”,确保真正实现组织强边、富民兴边、和谐稳边的目标。
健全严密组织体系,筑牢夯实战斗堡垒。按照省委提出的“六必须”“六做好”要求,将党建嵌入基层治理全链条,对驻寺干部、驻村干部、到村“任职”大学生进行“打包”管理,实现党的领导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,有效增强政策执行力。一是纵向贯通实行“层级化”管理。建立“副县级管委会—副科级管委会—寺管办”三级管理体系,组建2个副县级管委会、7个副科级管委会、38个寺管办,设立34个驻寺办党支部,配齐配强238名驻寺干部,实现党组织对宗教场所的全覆盖。二是横向联动推行“跨界任职”模式。强化运用党建引领“强村带寺·双星联创”工作经验,124名驻村第一书记兼任寺庙监督委员,140名党建指导员常驻村寺,推动“干僧联系常态化”,破解宗教治理与基层治理“两张皮”问题。
强化跨界党建联建,着力破解治理难题。认真贯彻落实“十五条措施”,以组织联建带动工作“六联”,全力推动青藏边界党组织联建共建工作。一是持续深化跨界协同,推动区域和谐发展。通过党建联建协议、联席会议等制度,打破行政边界壁垒,构建“信息互通、矛盾共管、资源联享”的协同机制,进一步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,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交界地区长治久安的持久效能。如玉树市与西藏昌都市成立联合党支部,协同解决草山纠纷、流动人口管理等难题;治多县与西藏安多县通过联席会议共谋发展规划,统筹推进交通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资源互补、产业协同。二是风险防控关口前移,常态化矛盾调处。立足涉藏地区基层治理实际,以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为引领,构建“源头预防、多元共治、长效巩固”的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机制,实现矛盾化解在交界、风险防范在前端。如杂多县、囊谦县与西藏丁青县交界乡镇实行“党建联盟主席轮值制”,以“九联”机制推动矛盾联调、治安联防,形成“1+1>2”的治理合力,签订《共建平安边界协议》《应对重大风浪联防联控协议》,建立联合排查台账,通过公安卡点、联合巡逻杜绝“地方保护”,两年内实现虫草越界采挖纠纷“零发生”。
深化运用典型模式,切实巩固治理成果。紧扣“党建长廊”建设,常态化运用“强村讲堂”、网格化治理等典型模式,把交界地区作为强化基层治理的重点,使党建成为服务毗邻交界地区平安和谐的“红色引擎”。一是创新推行“三江源治理网格”模式,充分调动村民参与自治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、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,以玉树市禅古村为样板,构建“村党组织—村民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—党员”四级网格,每50户为一治理单元,嵌入“党员中心户”,将纠纷调解、生态管护等职能下沉网格,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整体提升,形成“网格一编到底、党员一沉到底、治理一抓到底”的精细化治理体系,聚力破解村级自治参与度低、自治力不强的问题。二是建强用活“强村讲堂”双语队伍,解决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障碍。精心打造“强村讲堂”,组建由189名专业双语导师组成的强村导师团,出台《玉树州强村导师管理办法》,编印“七讲”双语宣讲教材,扎实落实村干部讲好普通话“五个一批”要求,编纂普及《讲好普通话口袋书》,创新“一书两课三语境”工作举措,切实提升村干部“听”普通话、“讲”普通话和履职尽责能力,培养一批懂双语、善做群众工作、熟悉当地情况的专职宣讲干部,切实打造活跃在农牧民党员家门口的“凝心课堂”。